[摘要]《肉身供養》一書是關于美更深沉的隱喻,以及不可磨滅的肉身記憶。美學布道者蔣勛動人分享、建筑師安郁茜藝術指導,講述關于文明、關于藝術、關于肉身,最美的沉思。
本文摘自《肉身供養》,蔣勛 著,現代出版社,出版時間:2014年8月。
屁王
“道德”其實不是用來檢查他人的,“道德”若有深刻意義,正是因為它不斷向內省視自己的力量吧。
基督教在中世紀有“七宗罪”,作為檢查 “道德”的最高律法。
一般說來,我們講到“罪”,想到的是“****”、“****”、“搶劫”“偷盜”這些今日法律上的罪行。因為已經成為“行動”,傷害到他人,所以可以依法律判罪。
基督教的“七宗罪”卻不太一樣,像“傲慢”、“妒忌”、“貪吃”──都并不是今日法律上的“罪行”,還沒有成為“行動”,也沒有傷到他人,只是一個人自我個性情緒的狀態。
“七宗罪”在整個中世紀是主導人們行為的重要規則,每一件“罪”都有一個魔鬼在主導,傲慢是“路西法”(Lucifer),貪婪是“瑪門”(Mammon),**欲是“阿斯莫德”(Asmodai),暴怒是“撒旦”(Satan),貪吃是“別西卜”(Beelzebub),妒忌是“利維坦”(Leviathan),懶惰是“貝爾芬格”(Belphegor)。
除了主導“憤怒”的“撒旦”大家較為熟悉之外,大部分的“魔鬼”對華文世界的大眾來說是頗為陌生的。
歐洲文學經典多涉及“七宗罪”,如但丁《神曲》,就有對七宗罪詳細的描述。即使到今天,西方青年一代的文學、電影,甚至搖滾樂都還常以“七宗罪”為創作靈感,闡述對古老經典新的看法。
年輕一代親近日本漫畫的,也會發現荒川弘《鋼之煉金術士》中有七個復制人用的稱號就是“七宗罪”七個英文的名字,如“envy”(妒忌)、“pride”(傲慢)、“lust”(**欲)、“wrath”(暴怒)等。
《鋼之煉金術士》從漫畫到小說到動畫,翻譯成不同語文,“七宗罪”的概念也再次傳播于青年之間。
香港小說家黃碧云也以“七宗罪”為主題創作了探究現代人性的小說。
“七宗罪”會在現代世界仍然有廣泛影響力,似乎正是因為它不執著于“罪行”的結果,而關心著“罪”的起始意念與動機,可以更深入去測探人性的幽微處吧。
我最喜歡的作家舊俄時代的陀思妥耶夫斯基,他的小說《罪與罰》,也是在探究罪的心理意念,而不只是外在“罪行”的結果。
因此“妒忌”,無論用來觀察自己或他人,都是多么值得認識的人性本質。
“傲慢”也是,“七宗罪”,最初是“八宗罪”,還有“自大”(或“自負”),后來才被歸并入“傲慢”。
深究起來,或許“自負”與“傲慢”也不全然相同。
每次閱讀有關“七宗罪”的教義,覺得最大的領悟是這七樣情緒并不指向他人,而是可以在自己身上一點一點做深刻的檢查。
原來我們是如此難以擺脫“妒忌”、“傲慢”、“懶惰”、“**欲”、“暴怒”、“貪吃”、“貪婪”的糾纏,這些“罪”都并不是行為,而是內在世界根植心底的欲望啊。
許多人認為基督教的“七宗罪”吸收了古老埃及文明、波斯文明的“罪”的概念,人類對人性本質的認識與探討早在遠古時代就如此細致。
畫家波希生活的十五世紀正是“七宗罪”在民間極為盛行的時代,波希也依據“七宗罪”的概念為當時的教會制作了許多有趣而發人深省的圖畫。
我常常放大看波希關于罪與懲罰的局部描繪——
一把高高的椅子上坐著一個鷹頭的人,他像一個王,頭上扣著一頂高高的金屬皇冠。但是細看這頂發金光的皇冠,原來是一個銅鍋。銅鍋上有提把,提把就像黃冠下的絲帶,扣在鷹頭王者的下巴上。鍋子下端有四足,倒過來變成皇冠頂上的鑲飾。這銅鍋看起來像是荷蘭比利時一帶冬天用來熬湯的大鍋,可以放進油或乳酪,用來燙肉和面包。
波希讓一個很有威嚴的“王”坐在高高的寶座上,戴著皇冠。
“王”就一口一口地吞食著人,一個****的人,雙腿被“王”的右手抓著,上半身已經吞塞進鳥嘴中去了!巴酢钡芍蟠蟮难劬,不知是噎到了,還是被****的人肛門跑出的一群黑鳥嚇呆了。
“王”的高高的寶座下是一個圓洞,像是糞坑,有人對著糞坑深洞嘔吐,有人蹲在坑洞旁邊屙屎,肛門屙出來的卻是一枚一枚金幣。
波希是在描繪“傲慢”的罪嗎?“傲慢”“自大”,一個人可以坐在高高寶座上,頭戴一頂大銅鍋,如此陶醉于成為“王”的過癮。
我們看慣一個人“傲慢”“自大”,不斷夸耀自己多偉大,看多了,聽多了,也就暗暗說一句“臭屁”,并不會覺得是多么大的罪。當然,因為“傲慢”“自大”,也一定演變成容不下他人,看到他人有一點好,就心生“妒忌”,“妒忌”會變成“恨”,開始對不順眼的事物不斷謾罵,在不克自制的“暴怒”情緒下“恨”得把不順眼的人都一一咬死。
波希是在細細描畫出“七宗罪”里微妙的循環關系嗎?
不知道是不是吃人吃得太快,“王”的屁股下就放出一個藍色透明的泡泡,像一個形象化的屁,看來有些憂郁的屁的透明氣泡里,那些****——被吃掉的人好像又一一復活了。
我還是覺得波希不是在批判什么,喜歡批判惡斗的頭腦不會有這種細致的幽默感。
波希畫面的“警示”,笑過之后,好像都回到向自己內在的反省,停留在一次一次自我內心“罪”的揭發。
我也這樣坐在高高寶座上嗎?我也頭戴銅鍋以為是王的冠冕嗎?我也會這樣一口一口吞吃他人嗎?
王的雙腳套在兩只易碎的陶罐中,他的寶座下就是臭穢不堪令人作嘔的糞坑,“七宗罪”的教訓變成了耐人尋味的畫面,看著畫面中鷹頭的王,知道“道德”其實不是用來檢查他人的,“道德”若有深刻意義,正是因為它不斷向內省視自己的力量吧。
“為什么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,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!保ā堵芳痈R簟6─41)這是古老的“道德”的訓示。上一新聞:外交贈禮需要注意什么
下一新聞:中國人辯論為何沒有西方人牛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