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摘要]而《詩經》和《尚書》中9處關于“中國”的記載說明,“中國”的名字上古就有了。9處記載的時間涵蓋了夏代、商代和周代,是從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453年,時間跨度為1600多年。
“四書”和“五經”是國學經典中的經典,而“五經”中的《尚書》和《詩經》,也是現在能夠看到的最早的國學經典。
從古到今,中國人一直是將《詩經》和《尚書》視作國學的代表,所以商鞅建議焚書叫作“燔詩書而明法令”;后世更用“忠厚傳家久,詩書繼世長”作為勸勉子弟讀書的門聯。 而就在《詩經》、《尚書》里,有多處關于“中國”的記載,讓我們能夠看到最早的“中國”面貌。
《詩經》中有七處“中國”
《詩經》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,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305篇詩歌,其中有3篇7次出現“中國”的記載。
“民勞”篇出現次數最多,有4處提到“中國”:“民亦勞止,汔可小康;荽酥袊,以綏四方”;“民亦勞止,汔可小休;荽酥袊,以為民逑”;“民亦勞止,汔可小愒;荽酥袊,俾民憂泄”;“民亦勞止,汔可小安;荽酥袊,國無有殘”。
“蕩”篇出現兩處“中國”:“文王曰咨,咨女殷商。女炰烋于中國。斂怨以為德”;“文王曰咨,咨女殷商……內奰于中國,覃及鬼方”。
“桑柔”篇出現一處“中國”:“天降喪亂,滅我立王。降此蟊賊,稼穡卒癢。哀恫中國,具贅卒荒。靡有旅力,以念穹蒼!
《尚書》中其實有兩處“中國”
《尚書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, 《尚書》所記載的歷史,上起傳說中的唐堯虞舜時代,下至東周(春秋中期),歷史約1500多年,它的基本內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記錄。
從字面看,《尚書》只有一處關于“中國”的記載,就是“梓材”篇有言“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”。但其實,《尚書》中還有一處關于“中國”的記載,那就是“禹貢”篇中有一句“中邦錫土、姓”。 “中邦”其實就是“中國”,因為在先秦時代,國家有三個叫法,大的稱作“邦”,小的稱作“國”,更小的稱作“邑”。而在尊稱別的國家的時候會稱“貴邦”,在稱敵國的時候往往會用“邑”。謙稱的時候,往往稱自己的國家為“鄙邑”。
所以,“中邦”就是“中國”,用“中邦”是尊稱。所以司馬遷后來作《史記》,引用這句話的時候直接就寫作“中國錫土、姓”。
“中國”就是天子治理的國
《詩經》、《尚書》里9處“中國”記載為我們揭開了古代“中國”的神圣面紗。
第一,眾所周知,中國歷史書上說了,自從中國進入文明社會,一直都是以朝代劃分,從夏商周到元明清,沒有一個朝代叫“中國”的,只是到了辛亥革命,從孫中山創立中華民國開始,才有了“中國”這個國名簡稱。而《詩經》和《尚書》中9處關于“中國”的記載說明,“中國”的名字上古就有了。9處記載的時間涵蓋了夏代、商代和周代,是從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453年,時間跨度為1600多年。
第二,這9處記載說明,古代“中國”有多重含義。其一,“中國”是天子直轄的國,無論是夏天子,還是商天子,抑或周天子,他們直接治理的天子之國,對內都可以稱作夏王國、商王國、周王國,但對于周邊四方的諸侯國,都稱作“中國”。對于邊遠的東夷、西戎、南蠻、北狄,更是被稱作“中國”;其二,天下每個朝代只能有一個“中國”,天下萬國只有“中國”的領導者才可以稱王(秦朝以后稱皇帝),其余的諸侯國或四夷方國的領導人只能稱公、侯、伯、子。天下萬國,“中國”的王既是神,是宗教意義上的皇天上帝的兒子,即天子,又是人,是皇天上帝指定的治理天下萬方的王,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,率土之濱莫非王臣;其三,“中國”是天下的“中國”,位居地理上的天下之中心;“中國”的百姓被稱作“中國民”,四方四夷的百姓稱作“四民”!爸袊+“四方”為天下,“中國民”+“四民”為天下萬民,天下是一體,天下萬民為一家人。
上一新聞:中國人辯論為何沒有西方人牛?
下一新聞:信任的力量